孟春小记麦田格学生佳作

  • 来源:不详
  • 时间:2021-8-23 16:40:22
北京青春痘的医院 http://m.39.net/pf/a_8736666.html

一股春风,把我们沉睡的文思唤醒。提笔写月,月中霜里斗婵娟;提笔画鸢,扶风而起稚子牵;提笔拟情,两行清泪为思亲。心灵沉吟、人情物事,每个寻常的图景在小作者们的笔下都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情,一咏三叹,百转千回。

来看看他们本期的优秀作品吧!别忘了在文末给他们投票、留言,送出你的鼓励哦

指导老师:王华康

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

高级教师资格证

芒果TV公益课特邀讲师

曾任公立学校教师

幽默,温和,耐心

一位充满童心的老师

如我西沉

文/王承伟

娄底二中/八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年轮似锦,待我西沉。

朝霞百里

我生于火海,不知世间是怎样,也不知我会去哪,更不知我是什么。有一天,我见到了太阳,那般暖洋洋的感觉,涌上心间,驱散了先前的火热。一块又一块的琉璃瓦把光亮遮下,世界又黑了下来。

我听到了吆喝声,流水声,甲板上人的交谈声,还有悦耳的鸟鸣声。“这什么园,从康熙就建,现都乾隆了,咋还要建呀。”“怎晓得,皇家的事,咱开船的不懂。”

我被工匠细细地雕上花纹,粗糙的手上,密密麻麻全是细小的刀伤,仔细看,是一层叠一层的伤,我渐渐的上了屋顶,眼前浮出世界。

有碧波的流水,流转在亭台楼阁间,偶尔划过一两只小舟,伴着悠悠琴声,摇摇摆摆地行向远方。朱门旁的雄狮,睁着怒目,瞪着过来人,殿堂上晶莹剔透的琉璃瓦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辉。

夕阳如血

望着圆明园。不经感叹,这好似一个仙人的住所,几步后便是另一个格局,站在两园之交,一转身是两个世界。

这些日子,圆明园冷清了许多,往昔欢笑的面庞上爬上了愁容,歌声中多上了几分报国情怀。我疑惑的看着这园林,心间满是愁思。

那日我听到巷间有人低声说话:“英法两军来进攻了,王爷好像没有拼命的志向,恐怕要出事。”“哪能啊,王爷自有妙计。”“不可能,真是这样对付英国的,从《南京条约》便可看出。”

……

我看着夕阳如血,心头期盼着王爷能厉害一回,可我心头也照上了如血的晚霞。

如我西沉

一声枪响,大量的西方面庞冲进了园里,卫兵们大喊着冲上去,而他们背后绽起一朵朵妖艳的血花,散落在圆明园各处。好似带血的刀刺中了心田。

朱门、宝石、古琴、饰布、石雕、木雕、玉雕……一件件在眼前破碎,在混乱中,工匠们拿着薄薄的工具大喊道:“保卫圆明园。”好似鸡蛋撞向铁墙。

在火焰中,我似乎又回到了最初,一片琉璃瓦在火中落泪。

我明白,我西沉了,世界能东升,我却累了,希望明日有人把我拾起。

?老师评语:

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讲述了圆明园中的一块儿琉璃瓦的前世今生,也讲述了那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。文章视角独特,结构十分清晰,叙事中融入情感,笔调沉稳,令人悦目。

我不再叛逆

文/杨依

娄底星星实验小学/六年级

素材积累班

淡淡的云,淡淡的雨,淡淡的黄昏,淡淡的泪,淡淡的梦,淡淡的年年岁岁,我们就在这淡淡的生活中长大了。

天真的小女孩扯了扯线,快活地放着风筝,风筝试图想从她手中挣脱,可那小女孩紧紧地抓着,它的一举一动都由她控制着,监视着。风筝,便没有了自由。

慢慢长大后,便很容易有叛逆的念头,我也不例外,曾多次想过要从妈妈的魔掌中挣脱。可妈妈严厉的管教使我在叛逆生涯中寸步难行,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由她规划着,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。渐渐地,我便像一种牢笼里的野兽,没有了自由。

风筝不想要这种被束缚的生活,它向往自由,向往从前那无拘无束的自己。于是,他用尽全身气力——线,终于断了,风筝有了她渴望的生活。

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生活,为什么别人在玩时,我在学习。不行我不要,我便开始对妈妈撒谎,偷偷玩手机……渐渐地,妈妈管不住我了,我终于可以松懈了。

可当风筝挣脱主人时,他不知道自己的方向,像无头苍蝇般“自由”的生活。突然,一只老鹰将风筝叼起,放入窝中,给幼鹰当玩具。

我摆脱了妈妈后,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方向,无头无脑的学习,我的成绩一落千丈,从一如既往的第一到第十。

风筝十分后悔。它恨自己,为什么不让主人控制着,监视着。他真希望老天能再给它一次机会。老天似乎听到了它的心声,风儿一吹,它便轻轻落在地上。小女孩儿喜出望外,轻轻地帮它换了线继续玩耍。

我真后悔我自己要叛逆,我恨自己,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?于是我又刻苦地学习。不久,第一又回到了我手中。

从此风筝再也没有挣脱的想法,它渐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,因为它知道主人是为它好。

以后无论怎样魔鬼般学习我都不再有叛逆的念头,因为我明白妈妈是为我好。

风筝没有了束缚,就失去了意义。根没有了束缚,就无法成为大树,人也如此。叛逆并不是自由,束缚或许是为了更好的自由。

?老师评语:

在写自己的故事同时又插入了“风筝”这一线索,使得主题更加深刻。文章避开了“大片叙事”型的语言,转而用碎片化的叙事手法串联出一篇完整的文章,构思十分精巧。

蒲扇下的往事

文/肖萱涵

双峰曾国藩学校/八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刹那间,天空罩上了一层黑纱,不一会儿,便繁星点点,蝉鸣四起。每到这时,奶奶就会搬出两条板凳,拿上她亲手编制的大蒲扇,坐在院子里给我轻轻地扇风,那把大蒲扇在我面前一晃一晃的,星辰与薄扇在我眼前交替,风儿亲吻着我的头发,我逐渐进入了梦乡。

每到夕阳快落山时,奶奶才从田里干完活回来,给我做晚饭。那个本来黑不溜秋的炉子被奶奶加了几块柴后,烧得火旺旺的。奶奶把锅里的水烧干后加了些油,锅里便会传出“滋啦,滋啦”的响声,我很怕热油炸开的响声,双手捂住耳朵,躲在不远处的角落,偷偷地往里看,奶奶总会笑着说:“傻孩子,这不会溅你身上的。”可我不听,依旧躲在角落里,等到完全没有过这种声音后,才敢慢慢靠近。经常,奶奶把新鲜菜叶往里一丢,锅勺往旁边一搁,拿起身边的大蒲扇胡乱的抹了一把额头上的细汗,轻轻地扇着。这个时候,我也会跑过来,粘着奶奶,让她帮我扇风,她怜爱地看了我一眼,把扇子从她面前移开,为我扇风。我轻轻闭上眼,感受着微风在我的脸上拍打,以及那糊我一鼻子的烟火味儿。

邻居家里养了一只叫旺财的大黄狗,它又高又大,差不多有我半个人那么高,它总是喜欢追着我跑,而我又怕狗,每当它追我时我就一路狂奔嘴里还喊着:“年年!年年救我!”奶奶总会在这时急急忙忙跑出来,手里还握着那把大蒲扇,冲上前去,用蒲扇扇打着那条大黄狗。奶奶将我护在身后的那个高大的背影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记忆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蒲扇不再光鲜亮丽,扇风时,也总会发出难听的嘎吱声。再加上被接回城里后,风扇,空调逐渐代替了蒲扇,它也被丢弃在了车库里。

有时晚上睡觉突然惊醒,看着那雪白的天花板,心中一片怅惘,再次闭上眼睛,那把大蒲扇仿佛又在扇着风伴我进入梦乡。

?老师评语:

蒲扇,是老一辈过夏天必备的器具,比起方便的风扇,它有太多太多的不便,但它也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情感。记得那时的童年夏天,再强劲的风扇空调,也比不过仰躺在奶奶腿上时那轻轻摇曳的蒲扇。

夕阳中的往事

文/朱家璇

洪山一中/八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如果是七八月份,气温高得在屋里待不住时,我们喜欢将饭桌搬到院落中,特别是在黄昏。夕阳快要落山了,把一边天空映得火红,地面也被染上了一层金色……

在饭桌上最必不可少的一样菜就是酸菜。特别是晚餐,人们总喜欢和着酸菜下饭,这些酸菜都是自己家做的,每年地里的白菜,萝卜等蔬菜长好时,家家户户做酸菜的工作就开始了。

家庭主妇们到菜地里拔了一些个大的萝卜,又扯了几颗白菜,将他们洗净,把萝卜切成小块。白菜就直接掰成一片一片的菜叶,再把萝卜和白菜放在开水中烫一遍,然后把他们晾起来,过了约半个月,自然就脱水了。一些老人家喜欢把它们晾在夕阳下,给它们染上金黄的颜色,沾一点夕阳的味道。最后一道工序便是把它们放入装有陈醋的瓷坛中,上面盖一只碗,用水封住坛口。再过大约两个星期。就可以吃了,一些贪馋的娃崽们受不了它的诱惑,未等他做好就捞出来吃了。

大抹大抹的夕阳正旺盛。夕阳下的饭桌上,酸菜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,几乎每道菜中都有酸菜的身影。如果有些娃崽不想吃饭,家长们总会让他们和着酸菜吃饭,不一会儿一碗饭就吃完了。有时还想要再吃一碗。

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,这个人来块酸萝卜,那个人吃片酸白菜,还有人拿酸菜拌饭吃得其乐融融的。而此时,夕阳已落到远处的山顶上,小部分已看不见了,天色又黯淡了些。

我最喜欢的一道菜,是酸菜鱼。鱼来自我家附近的一个集镇上,每个要做酸菜鱼的日子,外婆总会早起步行几公里去买鱼,不肯耽搁一刻,因为她知道这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。奶奶的手艺很好,她先把鱼肚剖开,去除里面的内脏,然后洗净在往鱼肚中塞上酸菜,鱼外盖上酸白菜,这样味道在蒸时就容易进入鱼肉中。

夕阳已经落山,只留下斑斑点点的余晖,我们的晚餐也快吃完了。如今的酸菜鱼我早已吃不出以前的那个味儿,我却还记得外婆在夕阳下给我做酸菜鱼的场景,可曾给我做酸菜鱼的外婆早已和这夕阳的余晖一同去另一个世界了。夕阳的余晖明天仍有,但吃外婆做的酸菜鱼的岁月却一去不复返了。

?老师评语:

一抹夕阳,一张饭桌,一坛酸菜,一碗饭,一家人。写的是家长里短的小事,抒的也是真真切切的亲情。那一块块酸爽的酸菜,已然成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寄托。

棋盘中的故事

文/刘婧娴

娄底三中/八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老家浓密的绿荫下,总有着那么一个石桌,摆上一副棋具,一个下午便可度过。

阳光明媚的日子,我又邀爷爷下棋,拿出棋盘,摆好棋盒,我和爷爷的对弈,就这样开始了。没有裁判,也没有多余的人。

布局没什么好说的,望着棋盘上熟悉的“小飞挂角”,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从前。

刚学棋时我年轻气盛,学到一点皮毛就觉得自己厉害得不行,整天叫嚣着要和爷爷比拼,棋子被我抓得、拍得响亮不已,手速那叫一个快。爷爷刚下完,我想也不想就接着下,而爷爷一脸的风轻云淡,不紧不慢的从棋盒中拈出一颗棋子,手撑着桌子,看着棋盘,思索了一下,将棋子放到棋盘上,然后抬头,平静地望着我,这一子扼断了我这一块棋子的退路。

同样的定式,同样的人,不同的只是岁月的流逝,我望向爷爷脸上增添的沧桑。

昏招我肯定不会再出,棋局到了中盘。棋子逐渐变多黑白双色的棋子绞杀在一起,难解难分。每次一落子,我都经过了沉思熟虑。较为修长的手指,犹豫着,岁月逐渐带走了稚嫩,带走了青涩的外衣,使我变得更加成熟稳重。一场场的对弈,一点点的成长,一次次的变化,一年年地衰老。爷爷骨节分明的手外裹着单薄的衣袖,露出在外的手臂上又多了一些深褐色的老年斑,枯瘦的手指让人觉得拿不稳棋子,风吹过,我的视线有些模糊。

棋盘上再无可落子之处,数完子,是我赢了我抬起头,又一次对上了爷爷平静的目光,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撒在爷爷身上,眉毛,鬓角斑白了,眉宇间,额头上又多了几道记录岁月流逝的皱纹,眼睛再也不那么锐利。我移开和那道深邃目光的对视,低头收拾棋具。

绿荫下,见证着棋盘中的故事,棋局末了,爷爷似乎也苍老了许多。

?老师评语:

我也喜欢下棋,我的爷爷也喜欢下棋,可直到读到这篇文章,我才意识到,原来我的爷爷也已经在一次次落子中白了须发驼了腰背。文章中的情感不激烈,平淡和缓,却十分自然。

老屋旧街灯中的往事

文/刘奕含

娄底三中/七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火烧云又把西边的天映红了,天也渐渐的变得黯淡了。这时,老屋前的旧街灯就一闪一闪地亮了起来,昏黄的灯光照亮那一小小块土地。

天渐渐的暗了,家里没有灯。在这间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屋子里,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的外公外婆们,舍不得用电,每每做晚饭时,外公外婆就会搬上一张桌子相对坐在桌子的对面,在渐渐明亮的街灯下吃饭,一眼望去,周围都是黑漆漆的一片,只有外公外婆那是亮堂的。我也喜欢坐在那吹着晚风吃晚饭,惬意。

在这样的晚餐过后,总少不了我和哥哥在那玩游戏。先是抱来一大堆玩具,什么乐高呀,雪花片啊,玩具枪啊等。在老屋里总少不了的就是我们的玩具。

“砰砰。”

“叭。”

“嘿。”

我们总喜欢玩警察捉小偷的游戏,因为小时候我总认为警察是很酷的,虽说我是个女孩。

我和哥哥总喜欢在街灯的光照下欢快的跑,直到玩厌了才肯回家。

街灯旁还有外公的一个小小“动物园”里面有一个不深不浅的鱼塘,里面游满了深灰色的鱼。有事没事外公就会捉一只上来给我们吃,那鱼的味道很鲜,比我以前或往后吃到的任何一条都鲜。妈妈说“动物园”还有几个用竹子、海报、草垛堆起的“小屋”,那里分别是鸡、鸭、狗的屋子;有时还会出现几只兔子,黑的、白的、灰的兔子都有,那也是外公养的,只不过在远一点的地方罢了。

吃完饭,街灯下一闪一闪的亮起来时,外公就喜欢端上一盆剩饭菜到他的小小“动物园”里,在街灯昏暗的光影下给他们分食,好一会儿才出来。

我晚上从来不进那儿,他们也都不让,黑漆漆的。还有兔子在那黑夜中会发光的红眼睛,怪吓人的。

街灯还在默默地照射在沉沉的土块上。只是一家人坐在街灯下吃饭戏谈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,老屋那锈迹斑斑的铁锁上又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,还在等待我们下一次的到来。

?老师评语:

一架昏黄的街灯下,有一群孩子们欢乐的笑声,有一张不豪华的饭桌,有一家平常而又独特的家人,这就是生活的模样,也是幸福的模样。

碎蛋壳中的往事

文/黄馨仪

娄底一小/六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阳光下,布条上一个个裂成两半的鸡蛋壳,让阳光包裹。吵吵闹闹的往事就随着欢笑蹦出,一个一个,当蛋壳踩完时,故事也该讲完了……

微热的初夏,蝉已忍不住开始歌唱,伴着蝉鸣,那屋下的一双老夫妻也开始晒蛋了。

晒蛋,蛋其实就是蛋壳。每当开学,孩子放学后就能瞧他们一家忙碌的身影。老爷子轻轻地把布拿出放在地中央打开,平铺好再用胶布“滋啦啦”地粘住,把布撑得平平的看不出一丝皱纹,像一张儿童的脸,嬉笑而天真。老爷子会用那白毛巾打湿,仔仔细细,上上下下给布洗个脸,绝不放过一丝灰尘。老奶奶,端坐在铁盆边,一手握着个蛋,一手扶着个盆,在离开盆边几厘米处,把蛋向下轻轻地碰“咚咚咚咔”不多不少,刚好三下,那蛋就似接到命令一下子就裂开了。要是旁人去做,不是第一下就裂了,就是敲了三下还没裂,一切准备就绪后,蝉鸣又响起开来,伴着壳,缀落在了那布上。

晒了个几天,蝉也越发活泼,推搡着,鸣声此起彼伏。我们便也光着脚丫,在上面来回徘徊,还争着比谁踩得多,蝉们也在为我们加油,踩不过一会儿,那壳便都碎成了块。我们边穿鞋边大喊:“爷子,收碎壳喽!”爷爷就会拎着盒子跑出来叫骂:“你们这些小鬼头子,学习能这么有劲哇。”我们并不理会,一下子趴到树丫上,再听“扑!扑!”几声,一群鸡便溜了出来。与此同时那蝉叫,也止住了,树丛之间一阵动静,然而那个夏日的美好也停留在了那一瞬……

后来因为学习,我们搬家了,夏日的欢乐似乎也随之离去了。别处偶尔也能瞧见晒蛋的,但夏日的那一丝微弱的欢喜却破碎了,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夏天。每当回忆起,那亲切又熟悉的气息也远远流去,留下一抹怅惘。

?老师评语:

童年的细小的碎蛋壳,竟然也能够承载起作者深厚的怀念之情,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线索选的非常好,用细小的碎蛋壳串起一件件平凡而又深刻的回忆,情感满溢,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。

棒针很老了

文/王潇

洪山一中/八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曾记小巷石板上布满青苔,曾记屋檐上的雨滴转几个弯落在地上,曾记院子里年老的橘树郁郁葱葱,曾记奶奶坐在竹椅上,棒针穿梭着,织出了岁月。

棒针就是老人织毛衣的针,中间粗两头细,但却并不尖,有了些世俗的圆润。这两对棒针是奶奶嫁给爷爷时的嫁妆。几十年来,他为子孙织了无数件衣裳,但通常只织一件,老大穿完,老二穿,就这样织了一年又一年,奶奶的手也从白嫩光滑到布满皱纹,充满老茧。岁月一刀刀在老人手上刻下了痕迹。我们也一天天长大。

小时候,奶奶坐在竹椅,用那刻满时光的手为我丈量腰围,身长,然后低下头,细细织了起来。那一刻,时光好似停止,雨滴凝固在空中,橘树也不再摇曳,青苔边的蚂蚁停下了脚步。此刻,整个世界仅她一人,一勾一织就是她的世界。

“奶奶,你为什么喜欢织毛衣呀?”

“傻瓜,你长大了就知道了。”奶奶笑笑,看了看我道,手里的活却不曾停下,这一做就是好几天,并且都不曾停歇。

常常五六天或一周,就可以穿上精美的毛衣,手艺之精湛常使我赞不绝口。

到了现在才明白,目之所及皆是是回忆,心之所想皆是过往,眼之所看,皆是遗憾。

奶奶织的是毛衣,可她织的仅仅是毛衣吗?她织的是这四十多年的岁月,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,织的是儿女情长,织的是四十多年的遗憾、经历……她织出了时间,却没能留住时光。

棒针很老了,奶奶也很老了。

?老师评语:

那一勾一织就是奶奶的世界,奶奶织出了时间,却没能留住时光……那两根小小的棒针,织出了岁月,织出了皱纹,也织出了奶奶的爱。

桂花树下的往事

文/杨帆

娄底三中/八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如果是秋天,如果到了夕阳落山的时候,我们必然会搬一床席放置在院中桂花树被夕阳拉长的影子里,看猫,狗蜷缩在树下打盹儿。

桂花是孩子们的最爱。因为在我们眼里没有什么比那一口香甜弹牙的桂花糍粑更诱人了。八月,桂子飘香的季节,秋收的新米碾出淡淡的香,在竹筐上蒸出层层白气,金黄的蜜糖泡着新开的桂花。

男人们扛着木棒,光着膀的捣着糍粑。孩子们总是忙着父母不在意时,用手指舀着桂花蜜呢。

糍粑捣好,捏成小小圆圆的饼,淋上桂花蜜。入口,桂花香,混合着新稻香,夹杂着空气中轻微的泥土芳香。

桂花糍耙虽有花蜜,但味道却是淡淡的,散发着青春少女的懵懂,与清甜。

老人们则是在老桂花树下,一杯清茶,一口糍粑,漫无边际的闲聊,有时树上掉落几粒桂花,撒在茶里,他们便轻轻荡两下,再浅泯一口,享受地闭上双眼,倾听孩子们的欢笑。

轻呷一口桂花茶,入口有些涩,回味却是甘甜。这茶的味道,渗透着淡淡花香和雨后尘土的清香。

现已寒冬,桂花都落了,挂在床头的桂花也都干了。但年少偷蜜时桂花那种扑鼻香仿佛仍萦绕于鼻尖。

?老师评语:

既写馥郁的桂花香,又写软糯的桂花糍粑,双线并行的结构让文章非常紧密。那一块块香软清甜的桂花糍粑,已不再单纯是一种食物,伴着浓浓的桂花香,更是作者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。

相册,很老很老了

文/李沐芝

广益中学/七年级

写人记事二班

一本厚厚的相册,静静躺在桌子上,布满灰尘。

偶然一天,我与妹妹玩捉迷藏,我躲进老房子里,发现了这本相册。我吹了吹它身上的灰,但遗忘了许久的它,吹吹灰是远远不够的,我便抽出一张纸巾将它抹干净。当我迫不及待翻开相册时,里面满满的都是当年妈妈年轻时的照片,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拍的。我顿了几秒,然后拿着相册跑下楼。

“妈妈,你看我发现了什么?”我举起相册,邀功似的给妈妈看这本相册。妈妈看到相册,眼中有几分惊喜:“你是从老房子那边拿来的吧。”她问我,接着翻开了相册,“这件格子衬衫,这件蓝色长裙,是你爸爸买给我的。这个裙子是我那时表演的演出服,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才参加工作,对!这张最老,94年拍的。”妈妈看这些老照片,眼神是充满了怀念,“好了,你慢慢看,我先去做饭了。”只是没过多久,妈妈又被那些闲琐的家务事给缠绕住了。

我关上相册,看到它的外壳上写了八个字:永远珍惜,青春岁月,这时我才猛地反应过来,其实妈妈也只不过是一个女孩,她也有自己的青春,因为我们,因为家庭,才变成如今这个每天都被柴米油盐所困扰的一位母亲。

一本相册也有二三十年岁了,它表面的色彩早已淡的辨认不出来了,但是里面的照片仍然完好无损,那是妈妈的青春,也是她一生难忘的回忆。

即使这本相册在老房子里渐渐被人忘记了存在,布满灰尘,它也在发着光,它承载着一段岁月,或许当时拍照的你并不觉得这有多重要,但多年以后,这便是一段美好的回忆。

相册很老很老了,它躲在角落里,却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。

?老师评语:

一本老相册,是父母的青春印记,它不仅镌刻着妈妈的往事,更承载了妈妈“永远珍惜,青春岁月”的美好希冀。一本相册,可以讲述故事,也可以传承精神。

我学会了珍惜

文/吴敬彦

娄底一小/六年级

素材积累班

有多久,我没有看到奶奶脸上的笑容了?在明亮的灯下,奶奶愁眉苦脸,两眼盯着脚尖,在一深深的呼吸声中。我听出她的愁怨。

记忆中的奶奶可不是这样的,那时她的眉毛宛若天边的新月,眼睛眯成了一条缝,嘴角上扬45度,不知为何,她会成现在这样。

或许是劳累吧。我多次看着她弓着背拖地的背影,眼泪犹如一把利剑,刺得脸生疼。

因为家庭原因,父母要工作,而我则要上学,急着吃饭,便由奶奶来做饭炒菜。我也曾问过奶奶,想不想休息。奶奶长叹一声:“想啊,当然想啊。可谁来做家务呢?”那一刻,我瞬间有了要学会煮饭的想法。

爸爸对奶奶不好,有时还发脾气。可奶奶从不说他的不好,是啊,父母对待儿女总是很宽容,呕心沥血却从不求回报。

就在三个月前,外公去世了,享年七十九岁。我最近也听到很多老人去世的消息,我怕奶奶会在某个夜晚悄悄地离开我,医院,伴着仪器走了。

还好,还好,奶奶如今还在。

我还能看见她。

趁着那一刻还未来,我为了不让自己终身遗憾,把想说的都说了,把想做的都做了,多陪陪奶奶,多分担家务,是我该做的。

我抬起头,映入眼帘的是奶奶那花白的头发。我轻轻地抚摸,害怕以后再也摸不到了。

?老师评语:

本篇文章的选材非常好,避开了经常写到的烂俗的素材,而是选用生活中典型的人与事,抒发真实的情感,让读者产生“确实值得珍惜”之感。

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?

我们将赠给每位小作者积分麦田币!前三名还将获得由汤素兰老师亲笔签名的《犇向绿心》一本喔!

(投票截止日期:2月20日)

快将麦田读书设为星标吧!精彩内容不再错过!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wsnmo.com/xchyqamsf/18635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黑眼圈_去黑眼圈_黑眼圈怎么去除版权所有

    现在时间: